白化茶优秀种质资源——四明雪芽
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白化茶优秀种质资源——四明雪芽

四明雪芽,曾名“小雪芽”,是从宁波当地群体种中选育的自然株变种,现已推广到浙江、江苏等一些地区栽培。

一、白化特性

四明雪芽属白色系、芽白型、阶段性白化,白化形态规则、稳定。与白叶1号、千年雪不同,四明雪芽自萌芽起即表现出白化形态,属芽白型品种;对温度和土质条件(包括肥料)敏感性较弱。

根据白化程度不同,芽叶色泽可分为浅绿、白中透红、玉白、净白、雪白等色阶。白化良好时,茎、脉、叶肉的白化色泽一致;返绿时,先从叶基开始,然后向叶尖转移。白化残留往往出现在叶片先端。白化温度阈值为25 ℃,对温度的敏感程度低,土壤及肥料对白化影响小于白叶1号和千年雪。

气温低于20 ℃时,春茶新芽萌展色泽呈玉白色,随着新叶萌展白化程度加强,最后呈漂亮的雪白色,时间可延续到一芽四五叶,而后逐渐返绿;低温时出现徒长茎的可能性较小,返绿较为迟缓。

气温低于20 ℃时,萌展的芽叶白化表现

气温在20~25 ℃时,前期萌展芽叶出现浅绿至玉白色,而后随着芽叶的萌展,出现白绿相互渗透的叶色;后期芽叶会出现白中带曙红的色泽,两叶期后,红色消褪,芽叶白中显绿。

气温在20~25 ℃时,前期萌展的芽叶白化表现

气温在20~25 ℃时,后期芽叶白化表现

春季气温先高后低时,早期萌展芽叶往往白化表现不明显,而后萌发的新芽则呈漂亮的白色,因此会出现新梢白枝、绿枝混生现象。

白化—返绿的温度阈值约为25℃。先从叶基出现绿色,而后逐渐向叶尖发展,多数叶片能全面返绿,少数叶片的先端至7月初仍能在田间观察到少量白化残留叶。

白化残留形态

二、生物学特性

四明雪芽为灌木型,树体半直立,植株健壮高大,生长势强,枝梢粗壮,分枝能力中等,生长发育能力并不受白化变异的影响,与常规品种无异,四年生茶树高度明显高于白叶1号1倍以上。成叶椭圆形,叶长、宽分别为8.7~10.4 cm、3.5~5.3 cm,叶面微平而质厚,叶缘锯齿明显,成叶色墨绿,冬天尤为深暗,是辩别该品种的明显标志。

左为白叶1号,右为四明雪芽

晚生、中芽种,芽体壮实;一芽一叶、一芽两叶芽体长分别为3.0 cm、4.1 cm,百芽重分别为10 g、22 g。夏梢芽叶在两叶期前往往呈红色,而秋茶芽叶呈绿色;与春梢白化芽叶构成“三色”芽,这是该品种一个有趣的特点。花朵中等,花瓣4~6瓣,瓣色白,种子颗粒中等。

夏梢芽叶

四明雪芽萌芽、分枝密度不及千年雪,但新梢伸展能力较强。一般情况下,春后修剪、持续蓄梢到当年秋后,分枝基粗6~8 mm,枝梢生长量大于50 cm,4~5年生树冠高度、幅度均在130 cm以上,生长势与常规茶树无异。

一般栽培条件下,孕蕾开花能力不强,结实能力明显好于白叶1号,白化遗传能力较强,短穗扦插繁殖成活容易、茶苗生长势良好。因此也是一个优秀的种质资源。

三、经济学特性

1. 加工性能

四明雪芽白化芽叶适制绿茶,加工蟠卷类茶更能体现白化茶特色;夏秋季芽叶适制红茶。四明雪芽的采制技术把握比较困难,加工难度随白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,尤其是在摊青阶段要防止失水过快,造成芽、叶失水不匀。主要因素有两个:一是白化鲜叶芽粗叶薄,二是茶汁的胶黏性较强。前一因素往往导致在采摘或摊放过程中引起叶尖、叶缘或叶面出现点片状焦枯等受损现象,当摊放不足时,杀青过程往往出现叶焦芽生、杀青不到位的现象;后一因素,则往往在前一因素不良后果基础上,出现茶汁外渗,引起卷叶、粘连、结块等现象。

2. 品质特性

白化良好的四明雪芽鲜叶加工的茶叶品质超过白叶1号,主要体现在干茶的金黄色泽和滋味鲜爽度,加工到位的茶叶色泽金黄靓丽,香气浓郁带甜韵,滋味极鲜,犹似味精。未白化鲜叶加工的绿茶色泽与常规茶叶相近,不及白叶1号翠绿程度,味觉上仍可体会到白化茶的鲜爽度,但偶尔会有一种似药香气。该品种氨基酸品质平均水平高于白叶1号,氨基酸含量高达11%。

本文节选自《低温敏感型白化茶》,王开荣、吴颖、梁月荣、李明、张龙杰、韩震 著,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。

来源:中国茶叶

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